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 科研管理 » 科研动态 »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动态

人文社会科学工作动态

中国高校智库:放眼世界,服务国家

发布时间:2015-07-14 信息来源:

聚焦国家急需 做强高校智库
/

  逄锦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教授)


  做强智库,高校既有优势,也有不足。高校要做强智库,就需要坚持不懈,扬长补短,最主要是抓好以下方面:

  一要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聚焦国家急需,选择改革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作为主攻方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明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在质量效益的前提下中高速增长,如何实现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长转为质量效益型增长,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传统要素投入转为创新驱动,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有效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如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效改善民生,如何防范金融领域潜在风险、解决环境污染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如何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问题等等,都是亟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要妥善处理基本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既着眼长远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又着眼当前急迫重大问题的研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国家急需包括长远性战略性急需,也包括当前短期性急需。适应这两类急需,不仅要扎实开展具有长期性的基本理论研究,也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高校要做强智库,发挥智囊资政、服务社会的作用,就要妥善处理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基础研究支持促进应用研究,以应用对策研究带动基础研究。

  三要打破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政府部门间的界限,加强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高校与实际部门联系不紧,是长期制约高校服务功能发挥的问题,也是制约做强高校智库的因素之一。为此,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制定国家重大需求指南,给出协同创新的明确导向,同时尽快制定有关的财政资金管理办法,积极开展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深度合作。

  近年来,南开大学与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联合创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心积极围绕和适应国家重大需求,突出重大问题研究,坚持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相结合,在建设高水平智库、参与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引领经济新常态、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实践证明,高校智库可以做强,大有可为。
 

研以致用 协同创新
/

柯文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确立了“研以致用、协同创新”的智库建设理念和科研发展理念,不断加强智库队伍建设。

  第一,研以致用,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服务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鼓励和引导教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发展战略选题,深入研究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着力破解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丰硕成果。多项智库研究成果获得中央及北京市领导批示,或被政府部门采纳,成为北京市政府决策的参考内容和重要依据。

  近两年来,学校智库成果获得中央领导人批示的7份,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的16份。智库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提升了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第二,协同创新,发挥跨学科优势,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组建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学校与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里兰大学等合作,围绕特大城市发展机理规律、人口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一批成果“落地”,已成为北京市首批6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学校围绕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已连续4年向社会发布《京津冀蓝皮书》,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高度关注。

  与政府、国内外高校、企业的合作不断加深。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芝加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国内外高校开展合作,取得较好效果,进一步提升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智库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第三,创新智库建设体制机制,聚集国内外人才,不断加强智库队伍建设。

  学校创新智库的管理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完善成果奖励机制,为智库的开放交叉、协同创新和智库队伍的人才汇聚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各类优秀人才,为我校智库发展累积人力智力资源。

  一是探索柔性引进机制,引进了李奇、范剑青、姚奇伟、逄锦聚、林志军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校智库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二是采取双轨制引进机制,吸引和汇聚了30多名海外优秀人才,为学校打造高水平智库队伍奠定了基础。三是重视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畅通教师成长发展通道,中青年骨干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智库队伍的主力军。

  我们深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任重而道远,学校的智库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将持续努力、不断探索。
 

世界一流大学智库的经验与借鉴
/

于铁军(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美国是世界上智库最发达的国家。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基金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兰德公司、对外关系理事会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我认为美国智库发达的根基还是在大学,是大学中扎实的基础教育和鼓励创新的研究体制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上各种智库制造和输送人才。

  总的来看,这些大学的智库建设经验有不少共同特点。

  依托于雄厚基础研究力量的跨学科方法、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政策导向,是这类一流大学智库的共同特点。就操作层面而言,他们的经验更可以学习: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培养。很多一流大学智库的研究工作都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教授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完成或者本来就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通过为年轻人提供平台、连接人脉、鼓励合作、培养对政策的兴趣等方式,既培养了下一代的专业研究人员,又完成了相关的政策研究课题,甚至还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位论文或者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旋转门”现象与较为畅通的政府沟通渠道。现任美国国防部长Ashton Carter曾长期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富中心任教,并在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CISAC)担任访问学者。克林顿时期的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后来长期在CISAC担任高级研究员。小布什总统时期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曾在CISAC工作,现在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这种人事制度设计加强了高校智库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一方面使得研究更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好的智库产品找到合适的用户,有利于发挥实际的效果。

  务实强大的保障系统。欧美日等国的高校智库之所以成为这些国家对外决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除了智力建设,重要的硬件设施,包括图书情报资料、教学设施设备、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其确保高质量研究与教学成果的关键。作为国家决策重要思想来源的高校智库保持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投入,主要靠国家、校方和私人基金会对各个项目的资助。著名的《普林斯顿报告》投入了几百万美元,在世界各地举行了几十至上百次讨论会,专家小组到各处听取意见;学生到国内机构和海外的实习也有相应的经费支持。据估算,在美国一流智库里,工资以外的研究经费投入,人年均达5万美元以上。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于2013年10月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承担并完成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得到充分肯定。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发表的《全球智库报告2014》中,北大国际战略研究院位居全球高校智库排名第十,是中国高校中唯一进入世界前十名的智库。


以媒体平台打造高校智库新高地
/

王保纯(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去年12月15日,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说,“期望这个中心慢慢成长为教育领域重要智库之一。”对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寄予厚望。我们发挥媒体智库与高校智库的对接作用,积极释放高校智库的声音,进行战略思考,以媒体平台打造高校智库的新高地。

  光明日报的社训就是与时代同步,与真理同行。37年前,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全国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为重新确立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贡献。我们总结这一案例,敢于直面社会问题,保持现实针对性,组织了大量高校知名专家,期望以问题为导向,让专家成为中心的“眼睛”和“喉舌”。本报先后约请了许嘉璐、顾明远、钟秉林、刘道玉等人撰稿,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澄清和深化了一系列教育深层次的问题,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组织论坛是中心的主要任务。2014年4月起,研究中心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推出《教育沙龙》论坛,约请更多的专家和一线老师为大家释疑解惑,每月一期,整版刊出。迄今,《教育沙龙》已成功举办12期,涉及了就近入学、少年留学、职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考试招生改革等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截至目前,参会专家50多人,大家相互讨论、交流经验,澄清了许多问题,刊出后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和口碑。

  去年开始,中心与教育部联合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比活动。去年在光明日报上开设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巡礼》和《难忘师恩》两个栏目,报道一批高校开展礼敬中华活动的风采,记述了冯友兰、许崇德、周有光等名家风范。最后经专家组评选,评出了全国高校示范项目十项、特色展示项目五十项。今年又开展了《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的活动,这些活动在高校均产生反响。

  研究中心还参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人物推选、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等,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光明讲坛》在光明日报开设了9年,主要是请大家名家讲文化、启民智的栏目,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从去年起,《光明讲坛》进入教育研究中心系列,并利用教育部社科司提供的社科联专家群,进一步丰富了大师资源。相继约请了厉以宁、张岂之、林崇德等一批名家大师以大家写小书的作者身份进校园举办讲座,发表了对中国发展的真知灼见。
 

国外高校智库已开始全球扩张
/

侯定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

  中国高校智库要为提升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作出贡献,就必须积极影响和参与全球性事务。从国际趋势看,一方面,各国智库多为解决本国或地区的问题而生,另一方面,国际介入和全球扩张,俨然成为国外一流高校智库重要的发展动向。

  目前,美、英等发达国家高校智库的影响力稳定地占据统治地位。同时,智库影响力与其所在大学的类型高度相关,一流智库通常诞生于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

  同时,世界主流的高校智库活动都体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导向,大量的研究项及其运行都是跨国进行的。这些研究机构通过在海外(重点在中东、俄罗斯、东亚、非洲和拉丁美洲)建立分支机构,或设立区域性的专题研究项目,或与其他国家的政府、智库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在安全、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健康、贫困和发展等带有全球意义的领域开展研究、收集数据、提供政策建议。

  为支撑全球问题研究的人力资源,这些高校智库通过国际访问学者、国际奖学金制度、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博士后项目等途径,吸引世界各国的学术精英,特别是吸引与研究项目相关国家的学者加盟,充分利用他们的语言和人脉优势,强化这些智库的全球网络力量。

  面对这一态势,我们的高校智库有必要将全球化作为自身建设的战略目标。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和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国际学术合作网络,加强与国际顶尖智库(包括高校附属和专业智库)建设的经验交流和项目合作,将智库合作纳入院校国际学术合作计划中。

  2.发挥高校智库的学科优势,拓展智库的跨学科力量,加强区域、国家问题定向更加明确的研究项目。

  3.国家为中国高校智库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创造条件,鼓励智库深入“国际研究现场”,并以塑造本土化政策和实践为最终目标。将智库的国际合作作为我国对外交流和发展援助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4.设立国际智库人才交流的国家奖学金,鼓励国内外智库学者的双向交流,将国际人才培养与智库国际项目的拓展结合起来。

  5.高校智库应多渠道聚集和储备多语种、多学科人才,注重相关领域的情报收集和数据库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智库建设所需的人力和信息的基础设施。

  6.政府部门应主动邀请高校智库参与相关的外事活动,帮助高校智库掌握本领域的国际动态,为高校智库更好参与、影响国际事务搭建政策研究供需对接的桥梁。


社会智库与高校智库协同发展
/

易鹏(盘古智库理事长)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个股“智库热”。这个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我国智库发展的重视,文件系统性地指明了智库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等重大问题,特别指出了现行智库体系的改革方向;同时这个文件也鼓励传统党政军智库之外的各种力量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总的来说,现在中央提供了一个适宜智库发展的大环境,指明了智库发展的大方向,这些必然会大大加快智库行业的发展。

  目前,形成了一股智库发展潮,未来肯定会出现智库数量大幅提升、质量缓慢提高的局面。数量的快速提升,必然会导致很多质量不高的智库出现,这是发展的必然过程。现阶段要把握好这次大发展的契机,力争建设更多优秀智库。

  盘古智库作为社会智库的代表,在很多方面要进行了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人才任用机制、资金筹集机制、研究机制等方面。智库的本质是“出主意”的,必须保证研究成果能实行、可操作。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研究人才的时候要重视人才的经历和经验,注重人才的复合学术背景和实践工作经验;这也要求我们在建设研究团队的时候要注意人员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的互补性;同时,还要考虑到现在的研究要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跨界,要注意对实际情况的掌握。

  所以,盘古智库在搭建一个课题团队的时候,要有纯学术型的专家,而且这些专家的学术背景要有差异,要相互补充;同时也要有一些具体从事这个工作的一线人员,还要有些官员。这就是研究机制的创新。

  现在中国崛起的大环境,对于“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这个时代的发展节奏。我们在这样一个有利于智库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还是要力争用20到30年时间成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智库。同时,我们也坚信随着中国的和平倔起,将有更多的中国智库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影响力。

  思想火花的产生,就是需要不断碰撞的,“头脑风暴”形式的座谈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这次中央文件把智库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分类,无论是党政军智库,还是高校智库、社会智库,大家都有各自的优势、特点。高校智库学术基础雄厚,研究资源丰富,必将是新兴智库发展的主力军;而社会智库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很强,也将是智库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更应该携起手来,放开心胸,共同促进中国智库行业的发展。
 

汇聚资源,提高完善高校智库能力
/

吴付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人民大学制定和实施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提出了智库建设的目标和具体举措。

  在《计划》的指引下,学校着力构建以理事会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以首席专家制、高级研究员、智库科研岗位核心的专兼职滚动人才管理体系;以内部成果购买制为核心的智库激励体系;以专报为主体的、多元的智库供求对接体系;以智库发展专项基金制为核心的资金保障体制;以4大信息中心为核心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大网络体系。

  这些机制体制的创新有效协调了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思想创新与资政启民、一般科研教学与智库之间的关系,化解了高校办智库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

  构建服务决策的新型智库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整合全校力量,重点构建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的新型智库平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简称“国发院”)。该机构不仅享有在人、财、物等方面独立配置权利,而且享有新型高端智库先行先试的试点权,是人民大学综合改革的特区。

  通过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国发院构建出以智库研究为核心的3大功能板块:一是以“国家治理”为核心的跨学科、问题导向的智库生产平台。从“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和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中国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战略性、政策性和思想性的问题。

  二是以智库编辑部为依托的智库服务平台。承接党和国家各级决策机构和相关决策者的委托,在全校范围内定向组织专家和团队,撰写相应的智库报告;同时汇聚各类智库成果,对成果进行分类、评审、修改与编辑,形成“决策者能看懂、民众能明白”的合格智库成果。

   三是以公共政策论坛、媒体与国际推广中心为载体,建设智库交流与推广平台。将各类智库成果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起到启民开智、引领社会、公共外交的作用。

  智库成果咨政成效显著

  中国人民大学的智库建设在咨政启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就,学校智库建设成果不断涌现。

  成果数量大幅提高。学校智库成果的总体数量大幅度增长,智库成果的质量与影响力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批示率和采纳率大幅度提高。

  成果质量继续提升。纵观近年来学校的智库成果,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法制、外交、社会管理、文化等诸多领域,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事务的重大现实问题。

  引领作用凸显,智库排名进步显著。在不久前公布的国新办中国网和上海社科院的智库排名中,我校都名列总体前十名和高校前三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绩。

  不必讳言,高校当前智库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依然缺乏有效的学术研究与智库成果之间的对接机制,学术、教学与咨政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需要对智库成果的科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等。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