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栏目 » 科研管理 » 科研动态 » 自然科学工作动态

自然科学工作动态

化学与分子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邀请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杨金龙教授等作系列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8-05-29 信息来源:

 应化学与分子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邀请,5月17日至5月18日,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杨金龙教授、上海大学刘轶教授、美国莱斯大学Smalley-Curl纳米科技研究院Boris I. Yakobson教授、山东大学化学院步宇翔教授和清华大学化学系李隽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访问,并作系列学术报告。系列学术报告在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举行,由校党委副书记李思殿教授主持。

 17日下午,杨金龙教授作了题为"Two-dimensional heterojunctions for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devices: Theoretical design and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的报告。 他首先回顾了二维材料及二维异质结的发展及其在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中的应用,随后介绍了他所领导的课题组近年来在设计新型二维异质结应用于光学功能材料和器件方面的系列成果,研究发现这些新颖二维异质结不仅展现优异的光学性能,还在其它性能上超过传统的二维材料。

 刘轶教授作了题为“低维碳和硼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的报告,介绍了目前对碳sp1、sp2及sp3低维碳材料和硼墨烯二维结构的最新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展,阐述了其课题组在新型石墨炔负泊松比材料理论研究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这些材料所展现的新颖性能在纳米电子器件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

 18日下午,Yakobson教授作了题为“Predictive modeling of low-dimensional materials: from synthesis to properties”的报告,讲解了二维硼单层结构与物性等研究方面的最新前沿进展及低维材料在多晶基质上的优化选择生长机制。Yakobson教授课题组于2015年初理论预测的Ag(111)支撑硼墨烯二维硼纳米结构已于近期由中、美两个课题组在实验上分别独立成功合成,成为理论预测指导实验合成的成功范例。

 步宇翔教授作了题为“溶剂化双电子自旋耦合及其动力学”的报告,阐述了溶剂化双电子中两电子间的耦合方式,详细介绍了溶剂化双电子的结构形态、成键模式及其反应活性,同时用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单重态双电子和三重态双电子在溶液中的溶剂化动力学。

 李隽教授作了题为“Aromaticity of d- and f-block Metal Clusters”的报告,以芳香性的发展历程为背景,重点介绍了广泛存在于d-和f-区金属团簇中的δ及ψ芳香性,同时指出了芳香性在固态金属团簇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分子所、化学学院和晶态所等相关部门的师生聆听了该系列学术报告,就报告中感兴趣的问题与诸位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交流。各位教授谈吐风趣,见识渊博,风格各异,与在座师生充分互动,相互启迪,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名师大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相关链接:

                                                   

 杨金龙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研究领域为理论与计算化学,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合作研究成果于1999年和2001年两次被科技部评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于2001年、2005年和2013年三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教育部评选的2009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刘轶教授,上海大学理学院物理系,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目前主要从事纳米材料、金属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和能源材料的计算机模拟与设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科研成果发表在PRL, JACS, ACS Nano, JPCL,JPC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迄今被引用700多次。2012年获得上海市“千人计划”和“浦江人才”称号。

  

                                                    

 Boris I. Yakobson教授,美国莱斯大学材料科学和工程系、化学系教授,材料理论模拟界的知名专家。在材料生长、力学性质、缺陷、电子输运等研究方向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1982年获俄罗斯科学院物理与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82-1989,担任俄罗斯科学院固体材料研究所理论化学实验室主任。1990-1999,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物理系任教。多年来,他的研究得到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 NASA、国防部、陆军、空军和海军研究部等支持。目前,有多余250 篇SCI论文发表,包括 Nature, Nature Chem., Nature Mater, Nano Lett., ACS Nano等及7项专利。获得能源部氢计划奖,纳米技术简报(波士顿)50位纳米创新者奖,皇家学会(伦敦)教授奖,能源部 R & D 奖,NASA才能奖。

  

                                                        

 步宇翔教授,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化学与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校(部)学术委员会委员。1998年在山东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邓从豪院士。1999年8月作为引进人才调入山东大学。近年来,主要围绕着电荷传输、生物分子质子转移、构象行为及耦合特征、功能性质方面开展了一些系统性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发展电荷转移理论模型;多种氨基酸和模型肽与不同荷电粒子耦合机制;新的生物储能效应;与质谱有关的氨基片段的碎片机理以及电荷注入效应以及生物体离子通道问题,作了大量的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正在承担国家科技发展规划(97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基金多项,参与承担了美国NIH《蛋白质结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项目。近几年来在《J. Am. Chem. Soc.》《J. Phys. Chem. A&B》《J. Chem. Phys.》《ChemPhysChem》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IF>3的80余篇、仅《J. Chem. Phys.》《J. Phys. Chem. A&B》两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50余篇,受到国际同行较高的评价。

  

                                                    

 李隽教授,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理论化学中心主任。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我国结构化学家卢嘉锡教授。1994-1997年在德国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2000年担任Ohio州立大学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 2001年获得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终身职位, 先后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和资深科学家(Chief Scientist)。2009年全职回国, 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0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目前,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270余篇,其中在国际顶级杂志(Science, PNAS, Nature及其子刊, JACS, Angew. Chem., Chem. Sci., Acc. Chem. Res. )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从事重元素理论化学、计算催化化学和理论无机化学。